10月16日14时,距离河南省肿瘤医院统一开诊时间尚有片刻,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启鸣的诊室里却已透出忙碌的气息。
多年来,王启鸣看门诊始终恪守两条原则:提早开诊;不论多晚一定要看完最后一个患者。当天,他忙到19时许才结束门诊。
“患者挂我的号,是信任我。”从医20余载,见证肺癌诊疗领域日新月异的他,始终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我必须把病情讲透、把方案说清,绝不能让患者带着失望和焦虑情绪离开。”
推动惠及患者的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诊疗声音,为每位患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王启鸣20多年如一日,用医者仁心默默守护着的信仰。
年龄最小和最大的患者
2013年,王启鸣接诊了当时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10岁的小树苗(化名)。
展开剩余81%小树苗被确诊为黏液表皮样肺癌。这种肿瘤非常罕见,临床缺乏大样本研究的可靠数据,也没有统一标准,治疗手段极其有限,治疗难度极大。但面对可爱的孩子和孩子绝望的父母,王启鸣选择顶着压力往前走。
他查阅了大量文献,与药品厂家沟通,跟同事和其他专家沟通,最后为小树苗确定了靶向治疗方案,并将药量控制在成人的一半,没想到治疗效果特别好。后来,为了去除隐患,王启鸣和团队为小树苗做了右肺中下叶切除术。小树苗彻底康复,创造了医学奇迹。
1年后,王启鸣又接诊了当时河南省年龄最大的肺癌患者——101岁的马老太太。老人被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小细胞肺癌,且肿瘤已长至拳头大小,被当地医院宣判“死刑”。家人带着最后的希望找到王启鸣。
由于老人的各个重要器官的功能都已减退,王启鸣带着团队一点点探索着为老人调整治疗方案、用药剂量,并给老人做了放胸水治疗及胸腔灌注化疗。最终,经过3周的治疗,老人肺部的肿瘤缩小了三分之二,胸闷症状完全消失,重获新生。
这两个患者让王启鸣触动颇深。他介绍,两人都享受到了医疗技术进步的成果,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现代医疗的“黄金三角”关系:医生是执剑的探索者,患者是坚定的同行者,而医疗技术是披荆斩棘的利刃。
200多项临床研究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虽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让肺癌诊疗有了大突破,但医学对它的认知,还有很多‘未知地带’。”王启鸣坦言。比如非编码基因组的调控机制、如何进一步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因此,除了临床诊疗,王启鸣和团队还将大量精力放在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上。他牵头成立了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难治性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他创新性地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诊疗,将患者分为“有靶无药”“无靶有药”“无靶无药”3种类型,实施精准治疗;他带领团队主持和完成了200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积极推动新药在肺癌领域的探索和应用。
记者了解到,王启鸣团队每年收治肺癌患者近6000人次,其中多数都是肺癌晚期或发生了肿瘤转移的患者。此外,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其他中心治不了,或其他方案治疗失败的,把这里当成生命最后的希望。这其中,又有将近一半的患者,都在接受临床试验。
在肺癌诊疗的“硬骨头”——肺癌脑膜转移治疗上,王启鸣交出了“世界级答卷”。针对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他设计出“高剂量靶向治疗+脑内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组合拳”,将患者平均生存期从不足1个月延长到1年,部分患者甚至存活了四五年。截至目前,王启鸣团队已救治300多例这类患者,还发起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只为探索更多救命良方。
“当医生越久,越不敢掉以轻心。”王启鸣常跟学生和团队成员说。面对脑膜转移这样的复杂病症,常常要在“守规范”和“求突破”间做选择,“但比起规避风险,对生命可能性的敬畏,永远更重要”。
“带教”到基层
10月15日下午,安排完临床事宜,王启鸣带着部分团队成员前往周口市太康县人民医院开展肿瘤诊疗中原行暨县域联盟会议,分享当地需要的适宜技术、肺癌质控工作经验及复杂病例。
这是他和团队今年第17次下基层。每次去,王启鸣都会先摸清当地医院的“短板”,再通过现场查房、手术示范、病历研讨等方式,把实用技术“送上门”,帮基层医生提升诊疗能力。
除了“走下去”,他还想到了“请上来”——团队每年都会举办“肺癌培训班”,把县市级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医生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近距离学习规范诊疗流程。
考虑到基层医生在临床中需要“随时查、随时用”指南,王启鸣又带领团队制定了全省肺癌诊疗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手册,还特意做成口袋书的形式。如今,这本小巧的手册成了不少基层医生的“随身法宝”,让规范诊疗真正扎根县域。
“当医生必须要有悲天悯人之心。”这句从医学院起便萦绕耳畔的教诲,早已成为王启鸣的信条。在艾滋病高发区,他扎下根来驻村一年半,用坚守与医术为340余名患者筑起生命防线,实现无一例患者因病情复发而死亡的奇迹。新冠疫情来袭,他以医疗组组长的身份驰援安阳,面对从90岁高龄老人到3个月大婴儿的60多名确诊及疑似患者,逐一制定治疗方案。
他的手机永远为患者开机,他常常把联系方式主动留给每一位患者,即便凌晨3时,也会耐心接听患者的“求救”电话。深知疫情下肿瘤患者管理的难题,他又挤出休息时间打磨培训课件,将经验倾囊相授,助力全省肿瘤医生提升诊疗能力。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爱心可以穿越伤痛。”王启鸣说。在防治肺癌这一棘手、漫长且艰巨的战役中,他犹如一位英勇的指挥官,带领着研究团队,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开辟出一条条希望之路。他的每一步探索,都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发布于:河南省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